华阳河农场:五年“调转促” 棉库变粮仓
发布日期:2016-01-12 浏览次数:2560
回眸“十二五”,安徽华阳河农场紧扣“调结构、转方式、促升级”这条主线,不断推进企业化改革和产业化发展,谱写战略转型新华章,如今这里“棉库”变成了“大粮仓”,实现了企业效益、职工收入双提升。
经济转向高质增长。五年间,华阳河农场累计实现生产总值10.94亿元,利润总额是“十一五”时期的2.5倍,职均收入年均增长9.6%。实现粮食总产量32.1万吨,年均增长11.46%,其中,小麦总产17.3万吨、水稻总产7.4吨、大豆总产50173吨,年均分别增长11.32%、7.6%和24.72%;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.71亿元,年均增长13.33%。2015年,农场大中型农业机械保有量620台套,是“十一五”末的3倍,农机总动力翻了一番;累计投入资金6900余万元,实施了砂基堤除险加固、险工险段根治、防洪堤护坡、沟渠清淤、泵站配电更新、农田桥涵闸、土地综合治理、场区水泥道路、饮水安全工程、万亩高标准农田、现代农业发展、华丰农机大院等重点项目建设,夯实了农业经济发展基础,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。华阳河农场相继荣膺全国农机标准化
缩棉扩粮力促高效。五年间,华阳河农场围绕“缩棉扩粮重高效”的发展思路,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,而今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。农业上大力发展“三色经济”, 形成了“金色”(小麦、大豆、水稻)、“橙色”(瓜蒌)和“银色”(大米)生产模式,形成了集粮食烘干、加工、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和多元化发展格局。棉花种植由“十一五”末的4万亩压缩到如今不足千亩,小麦种植由7万亩扩大到10万亩,大豆种植稳定在6万亩,水稻种植由2.4万亩扩大到3万亩,高效农业瓜蒌种植由3000亩扩大到1.1万亩。产量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,小麦平均亩产稳定在
改革催生机制创新。五年间,华阳河农场按照安徽农垦统一部署,着力推进企业化改革。农业改革方面,实现了9万多亩耕地的新一轮承租和土地规范流转,清理外包户收回耕地1.62万亩,推进适度规模经营,注册成立华阳河农场农业有限公司,形成“农业公司+分公司+管理区”的三级经营、一级核算管理模式,夯实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基础。企社分离改革方面,实现了农场企业经营职能与社会管理职能的彻底分离,如今农场社区管委会下辖5个二级社管委、11个居委会,实行人员、办公场所、经费三分开,进一步理顺了生产经营与社会管理的关系。企业化改革方面,调整了农场内部机构设置,压缩了管理层次,精简了管理层次,降低了管理成本,优化了内控机制,提升了遵守管理制度的自觉性和执行力。人事制度改革方面,出台了《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》,规范选人用人机制,创新干部管理方式,优化人才队伍结构,为新引进的31名大学生提供了薪酬、住房、生活等方面的优先保障,通过公开竞聘选拔录用了广播员、陵园主任、棉业会计、土壤化验员等岗位人员,从农场后备人才库中选派20人到基层任职;加强新型职业农工培训,开展“百千万”工程和阳光工程培训18期30余场次,累计培训职工1500多人次,发放技术资料1.5万余份,定期编发《当前农事》和《病虫情报》,农技指导服务到田头,提升了职工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。
新型城镇化迈大步。五年间,华阳河农场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,按照“十二五”民生工程建设规划,总投资6621.87万元,建成了1327套廉租房、危改房,如今全场95%以上的居民住进了新楼房;自筹资金投入1032万元,完成了全场下水道、6座垃圾焚烧炉从、场部金海广场改扩建和职工花园小区绿化亮化美化、视频监控系统、大屏幕、公墓、危桥等民生配套工程,农场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为之一新。农场相继落实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、城镇居民医疗保险、城乡医疗救助、残障人保障、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,分三年全额兑现了参保前欠发退休费2796万元,一举解决了退休人员最为关切的历史遗留问题。场党委高度关注和倾心关怀困难群体,每年通过重要节日慰问活动,累计发放困难慰问金177.7万元。与此同时,
展望“十三五”,华阳河农场场长孙国安表示,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推进农垦改革发展意见,着力推动农场企业化改革,创新发展方式,促进产业升级,不断提升职工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指数,为农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而努力奋斗。(程来保)